编者按:
时间的指针,即将划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我们将笔和镜头,聚焦曾经“刀耕火种”的海南黎村苗寨,述说脱贫故事,呈现旧貌新颜,展望乡村振兴,记录下中国脱贫伟业中海南黎村苗寨的些许篇章。纯美风景愉悦身心,黎苗文化传承出新,励志故事激荡心灵,美好未来催人奋进!
直到走到西黎村的村口,也没想过这个黎族村庄会给我带来什么特别的感受。当离开后,村里的景物和村民不断在脑海中出现,我才意识到,这个黎族村庄很特别。
上天赐予了海南绝好的自然条件,草木丰茂,椰影婆娑,繁花盛开。辅以醉人的蓝天,海南的村庄通常都美得让人迈不开脚步。距离乐东县城7公里的黎族村庄西黎村就是如此。
蓝天下,与椰林相伴的西黎村民居,有明显的民族文化风情。
如果不是村里建筑物上的黎族传统文化符号,我以为自己走进了大城市的某个公园、某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高档小区,亦或是比这些地方更好的地方。
当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一种美景时,一图胜千言。
西黎村一景。
光是美景醉人的村庄,海南有很多。那么,西黎村有何特别之处呢?
——这里有乡愁与记忆。
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按照黎族传统船型屋的样式建造。
或许是我见识得少,西黎村的文化展示馆,是我见过的海南村庄里最漂亮的文化展示馆之一。从黎陶到黎锦,从狩猎工具到农具,从生活用具到动物骨骼,从剪纸艺术到独木凳,大到传统的黎村谷仓,小到收割山兰稻的工具……琳琅满目。
黎族没有文字,一个个老物件都是黎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见证。
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内景。
这些物件我大多都在别的地方见过,但没见过这么多的老物件是一个普通人凭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坚持几十年所收藏的。
收藏人王秀芹在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内。
“我是黎族人,从小就喜欢黎族文化。”收藏这些物件的王秀芹说,自己从18岁参加工作开始,直到退休一直在坚持收藏。尽管有别人的不解,收藏的过程很艰难,花了不少钱,也曾遭到家人反对,但她从未放弃。
一种爱,坚持几十年,绝对是真爱!
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外展示的黎族传统谷仓。
如今,王秀芹将这些物件展现在村文化馆,供村民和外来游客免费参观,成为人们了解当地黎村独特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更是给人们留下了乡愁与记忆,启迪与遐想。
乐东县民族事务部门能够提供资金,为村里的乡愁与记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建设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值得点赞!
——这里有励志的奋斗故事。
当生活遇到困难,人们大多会有些许抱怨,此是人之常情。在西黎,一对残疾人夫妇,却让我看到了特别的坚毅。
邢海平夫妻在养鸡场内劳作。
44岁的邢海平和妻子都是残疾人。他以前在海口一家搅拌站做保洁工作,月收入仅1700块。家里靠着微薄的打工收入和低保维持生活。
国家脱贫攻坚战带来了发展的机遇。2018年海南省工商联和乐东县政府计划引入企业进村办养鸡场,村民们担心企业做不长久有顾虑,邢海平站出来勇于尝试。“我比较特殊、比较困难,(驻村)第一书记问我想不想养鸡?我又没什么收入,也没有劳动力去干其他体力活,自己又什么都想做,就第一个试着养鸡了。”
规模化养殖,对于常人亦是辛苦活,邢海平夫妻俩为何选择迎难而上?“不管怎样,都想去改变,不想光等着政府帮扶,我就想靠自己!”听过很多“等靠要”的故事,再听邢海平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改变,多少身体健康的人想而未做的事,邢海平夫妇却努力地实践着,这两年养鸡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村民们积极奋斗的榜样。
他们奋斗的样子,真的很美!
——这里有建设家乡的热情。
西黎村村口的大树下,有一栋两层的小楼,这里是村里引进企业打造,并于2019年营业的带有黎族风情的民宿。村里姑娘邢娟,在这里上班。
西黎村民宿外景。
“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比以前在海口打工收入还高,工作也不累,还可以陪陪家人。村里还有农家乐、采摘园、咖啡馆,以后还要做一些旅游项目。”小时候还住过茅草房的邢娟说,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天覆地的那种,现在发展得挺好,有更大的空间。
西黎村姑娘邢娟在村里的民宿内工作。
和邢娟一样,嫁出去的邢雪莲,也回到了村里咖啡馆上班一年多了。
从乐东县妇联到西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刘奈妤,也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在武汉读大学的她,2011年毕业后没有眷恋大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工作,担任西黎村驻村第一书记也已有4年,与村民们一起奋斗,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
西黎村全村456户1830人,贫困户114户454人2018年已全部脱贫。脱贫已然完成,迈向乡村振兴,需要有更多年轻人的热情,也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西黎村的咖啡馆。
一个整洁有序风、景如画的村庄;一个珍爱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村庄;一个励志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村庄;一个年轻人陆续回归而不是选择逃离的村庄,西黎村,大概就是美丽乡村的模样。
十多年来,走过很多海南的黎村苗寨。最初看到过村民住在低矮茅草屋,听说过很多村民如何不思进取的故事,后来见证过乡村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建设基础设施、教育移民,再到如今看到村里奋力发展产业奔向乡村振兴。村子还是那个村子,村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村子。美了、富了,气质变了!
相关链接:
来源:海南头条NEWS
作者:尹海明
编辑:凌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