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制度创新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我省发布首批8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
本报海口2月14日讯 (记者李磊 周元 实习生王康泰)2月14日上午,省委深改办(自贸办)在海口召开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首批8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知识产权局5家单位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围绕相关制度创新成果接受了记者的提问。
首批8项制度创新成果中,商事登记改革领域的案例共4个,分别是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减免商事主体公示负面信息。其中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解决了商事登记的标准、流程和尺度不统一,商事登记业务办理提交的材料多、流程复杂、时间长等问题,打破了商事登记管辖的地域限制,减少了注册官的自由裁量权,压缩了企业开办时间。
8项制度创新成果中还包括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我省将图审机构向市场完全开放,还将原来由气象、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进行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技术业务工作,全部交由已完全市场化的图审机构进行。此项改革后,企业由原来需跑多个部门变为到一家图审机构即可解决问题,时间也缩至3-5个工作日,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此外,发布会还发布了3个金融领域方面的制度创新案例,包括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设立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其中,去年12月18日在海口成立的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全国首家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交易中心搭建起金融工具平台,可进一步提升海南热带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瞄准定价权、把握话语权,对世界热带农产品种植端、贸易端、终端消费三者共赢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介绍,自习近平总书记发表“4·13”重要讲话以来,海南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按照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与时俱进赋予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新的内涵,统筹抓好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成立全国首家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
海南以创新推动改革开放开新局
■ 本报记者 李磊 周元
实习生 王康泰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月14日上午,省委深改办(自贸办)在海口召开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首批8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中,既有关于商事制度改革的4项成果,也有属于“放管服”改革范畴的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改革成果,还有金融领域的3项制度改革成果,多项创新成果“全国率先”。
发布会上,省委深改办(自贸办)相关负责人发布了这8项制度创新成果,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知识产权局5家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就这些成果的成效、意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进出“门槛”
商事制度改革与万千企业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市场活力。我省结合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需要,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对商事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
发布会上,我省公布的首批制度创新案例中,有一半属于商事制度改革范畴,即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减免商事主体公示负面信息。
“‘海南e登记’是适应互联网发展潮流,通过全程电子化形式开展业务的平台。‘e’还有‘easy’(容易)的意思,寓意通过该平台办理登记注册业务更容易、更便利。”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磊在发布会上介绍,海南商事主体登记平台(“海南e登记”)于2019年1月2日正式上线,具有“五个统一”的特点:统一登记机关、统一文书格式、统一申请流程、统一审查标准、统一电子归档。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深改办(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孙大海介绍,商事登记“全省通办”制度解决了商事登记标准、流程和尺度不统一,提交材料多、流程复杂、用时长等问题,打破了商事登记管辖的地域限制,减少了注册官的自由裁量权,压缩了企业开办时间。截至1月31日,通过“海南e登记”名称自主申报12909个;新设商事主体9593家,平均每天新增商事主体382家。
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我省还积极回应企业“退出难”的社会关切,在全国率先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将商事主体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由原来的45日压缩至7日。我省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以来,共办理简易注销业务4100多笔。
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减免商事主体公示负面信息,则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建立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激发商事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商事主体公示信息多、负担重等问题,更积极主动通过公示系统对应当依法公示的正面信息予以公示。
“下一步,我们将尽快上线简易注销登记业务,逐步上线变更登记和普通注销登记等其他业务。同时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推送,进一步增强‘海南e登记’平台的功能。”王磊透露。
打造建筑工程建设审批“高速公路”
发布会上发布的另一创新案例为施工图审市场化和“多审合一”。
在此项改革中,我省将图审机构向市场完全开放,允许具有甲级勘察设计资质的设计企业以内设机构方式开展图审业务试点,对省住建厅主管行业协会成立的两个图审中心进行改制。并将原来由气象、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开展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技术业务工作,全部交由已完全市场化的图审机构进行。
孙大海介绍,此举解决了审查机构垄断和各部门多头审查问题,提高了图审效率和质量。施工图审市场放开后,全省图审机构由2015年的6家增加至19家,实施“多审合一”改革后,企业由原来需跑多个部门变为到一家图审机构即可解决问题,图审时间也从2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3至5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海南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图审“多审合一”改革的步子,最大限度减少审批,多措并举加强监管,打造便利、公平的市场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省住建厅副厅长刘联伟表示,在推进此项改革的过程中,海南在全国率先将“施工许可”调整为“施工备案”,由申请人对工程具备施工条件进行告知承诺,原施工许可部门不再对施工条件进行审查,直接予以施工备案。此项改革还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将“多头申请,互为前置”的验收模式变为“一口受理,并联验收,限时办结”新验收模式,进一步整合优化建设工程项目验收流程,切实提高项目竣工验收效率和便利化程度。
破解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发布会上还发布了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案例。2018年12月21日,我国首单知识产权供应链资产证券化项目(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资产支持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共募集资金4.7亿元。
孙大海介绍,该证券的成功发行,意味着海南省在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知识产权证券化可实现知识产权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降低企业对单一、风险较高的股权质押融资的依赖,使得拥有知识产权的公司融资渠道更加丰富,风向标意义极强。
“该证券发行之前,国内没有成功案例,它的成功发行为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示范。”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肖超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也为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模式,使我省全面了解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流程、痛点和难点,为知识产权证券的后续发行工作积累了经验、为建立海南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创造了必要条件。
金融创新助推我省热带农业发展
发布会上还发布了两个金融创新助推我省热带农业发展的案例: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和设立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
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的案例中,我省在借鉴“保险+期货”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使保险收入与割胶量相挂钩,推出了可在全省实施的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并将其设计成两种产品模式,即民营胶价格(收入)保险和国营海胶集团收入保险。
省财政厅副厅长万平介绍,目前,全省已有农垦国有橡胶213万亩和1.76万农户(其中贫困户胶农6193户)种植的约22.68万亩民营橡胶实现参保,保险费3.08亿元,财政保费补贴1.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达18.73亿元。
孙大海表示:“该项制度使天然橡胶这一海南特色热带农产品的收入预期稳定,对于推进海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年12月18日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在海口揭牌,该中心也是全国首家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该中心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互联网+热带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使企业自主交易、协商定价,完善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陈阳介绍,从社会效益来看,中国是天然橡胶最大的消费国,但天然橡胶自给率仅15%,通过建立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有利于汇集供求信息,化解供需矛盾,增强农产品交易会员的议价能力和经营规模。从经济效益来看,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运营一个多月以来,组织各类橡胶产品交易,打通贸易链条,共实现橡胶网上交易3440吨,成交金额3294.19万元,合同履约率100%。
“下一步,我省争取用2到3年时间,完成国内6个交割中心的建设,实现国产橡胶50%和进口橡胶20%在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交易。”陈阳介绍,我省还将逐步推进槟榔、胡椒、咖啡、棕榈油等其他热带农产品网上交易工作,增强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本报海口2月14日讯)